“又是烤鸡。”3月21日,格兰仕集团微波炉研究开发部,80后工程师黄醒民端着新鲜出炉的烤鸡出现,立即让平素高冷范的同事们“骚动”不已。并不是烤鸡太美味,而是这已是研发部每天的例牌菜,工程师们表示已经吃到“受不了”。
2014年,黄醒民和徐华锋等同事一起设计研发的“格兰仕i双变频微波炉”从来自全球55个国家的4600余件产品中脱颖而出,斩获德国工业设计顶级大奖——红点奖。这是全球工业设计界最权威的设计奖项,被称为设计界的奥斯卡。
“在这个系列产品研发的2年中,我烤了6000份烤鸡,自信不比一般的大厨差了。”这个系列产品的研发后,黄醒民俨然成了烤鸡专家。
然而,对于黄醒民和徐华锋而言,这只是一个开始,他们的技术工匠历程还将有一段漫长的时间,继续站在世界微波炉行业的顶峰是他们不变的目标。
A.研发只有中国人能造的微波炉
在格兰仕集团的展厅里,徐华锋和黄醒民看着一台台不同型号的i系列双频微波炉感慨不已。
“在整个研发过程中,几乎每个环节都遭遇到了过去研发不曾遇到的难题,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,我们都笑称自己是‘攻城狮’。”徐华锋说,全世界首台双变频微波炉的出现,是源于企业要将产品做到极致的理念。
在研发之初,徐华锋和团队就提出了将“微波+光波”合并输出的想法。这是格兰仕i系列微波炉的雏形,作为双变频微波炉,它的特点就是允许“微波+光波”单独或同时输出。
徐华锋说,最难的地方是将微波与光波揉捏到一起产生化学反应。既要将产品性能发挥到极致,又要保证内部元器件温度不能太高,避免机器因过热出现死机。
这就意味着微波炉内部的风道设计一定要合理,否则整个机器就会因为承受不住高热量而报废。徐华锋说,不仅仅是i系列,全世界的微波炉在这方面的研发设计都是重点。“正常微波炉内部都只有一个风扇,设计得太大就会有噪音,太小散热又跟不上。而且还要考虑到保证微波炉产生最佳热效率。调了三四个月,才找到发挥最佳热效率的内部设置。”
在微波炉“颜值”上,徐华锋和同事也希望做到极致。在过去格兰仕生产的微波炉上,都有裸露在外的螺丝。事实上,作为一个工业产品有螺丝也很正常,但徐华锋却执着地要将这几个碍眼的地方“消灭”掉。
指着一台i系列机型,徐华锋说,如今的i系列全机身是看不到螺丝的,是一体化成型。尤其是面板,它是和把手一体式制作,难度很大。“仅仅是材料就选了几十次,经过了上百次的测试,才找到了最佳配比,于是有了现在有型有款的外表。”
整个团队精益求精的追求,让整个i系列产品花费了2年时间进行开发研究。“用了起码50至60台机子进行测试。1台机子也就能用四五天,反复锯、打孔,‘伤残’了就换一台。哪个方案有再挖掘的价值,这台机子还会放到实验室角落,等待重新启用。”徐华锋自豪地说,使用“微波+光波”双频技术的i系列微波炉只有格兰仕可以制造,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核心技术。
B.为测试2年烤制6000只鸡
微波炉的作用就是要更快、更好地烹饪出美味的食物。让人们从厨房里解放出来,可以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。
为了找到能够产生最佳效果的配置,在实验过程中,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测验工具。黄醒民正是利用食物配合徐华锋寻找最佳热效率测试的“食物”工程师。
“食物进行加热后,是不是受热均匀,是不是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,这些都是考验热效率是否达到最佳的标准。”黄醒民说。
入职格兰仕8年以来,黄醒民每天都在研究如何用微波炉又好又快地烹饪出一道好菜,更练出了看一眼就知道食物加热程度的“火眼金睛”……目前,格兰仕出品的微波炉几乎都要经过黄醒民的食物测试。
对于每款上市的微波炉,黄醒民都要用15种主食作为测试热效率均匀性的实验食物。“这些主食覆盖了亚洲与欧美国家的主要食物,只有每个种类的食物加热后的效果都能达到最佳,这个类型的微波炉才算是研发成功。”黄醒民说,不仅仅是i系列,格兰仕每一款合格的微波炉进行量产之前,15个种类的食物进行的测试都不可或缺。而每款机器测试下来,每种食物几乎都是以吨计算的。
他举例说,比如i系列的微波炉进行烧烤测试时,烧鸡是最常见的食物。一天下来他们通常要用8只鸡进行测试。“两年总共烤制了6000份烤鸡进行测试,几乎每天都要吃上一次。”
说起烤鸡,黄醒民“痛苦”地说,刚进格兰仕的时候,他们都觉得是福利,因为可以免费吃自己烤制的鸡,但时间长了看到鸡都害怕。“测试用的鸡不能用太多佐料,只能用盐和油进行烤制,最初觉得鸡还挺鲜甜,但越吃越难受。”
每次看到黄醒民端着鸡出现,与他熟悉的同事都自动避开,就怕帮他试吃。“平常在食堂吃饭,鸡肉我是肯定不碰的,吃到受不了。”
在黄醒民和徐华锋的共同努力下,格兰仕i系列微波炉热效率站在了世界之巅。国家级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,格兰仕i双变频微波炉可使加热效率提升50%,最多可以省时30%。
C.量产前要受“温度跳楼机”考验
寻找到最佳热效率后,并不意味着产品可以投入量产。为了让人们更加安全地使用微波炉,徐华锋和黄醒民还会对量产前的微波炉进行极限测试。
走进格兰仕实验室,这里刚刚做完一次火灾测试。可以看到的是一台微波炉盖着一块纱布,但它的内部却在着火。黄醒民解释说,他们的要求是,微波炉在内部着火的情况下,门是不允许弹开的,这就意味着外面的纱布不能着火,这台微波炉的结构设计才算合格。
“目前的情况看来,这台产品是合格的。”他说,这是模拟微波炉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着火。一般都是放一包爆米花或者几个土豆,这是家庭经常用微波炉加热的食品。
“所有的测试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完成的。”徐华锋说,虽然产品未必会在极限情况下工作,但作为研发者一定要考虑到产品在恶劣环境下的表现。对于研发出来的产品,他们都会送它进入格兰仕版“木人巷”接受考验,正如武侠片里的少林和尚一样,只有过了“木人巷”的微波炉才能进行量产。
他告诉记者,以i系列产品为例,结构设计完成后,就会送入“木人巷”接受第一关考验:经受住60℃到零下40℃变温测试后,能继续运行,方才合格。“我们一般是将微波炉放入一个大温箱,就从60℃到零下40℃之间来回变温,经过7天时间的考验后,拿出来通电要能不受影响地马上工作。”
第二关则是“温度跳楼机”。徐华锋说,在第一关测试后,是微波炉通电测试,新产品要接受每天从60℃到零下40℃之间、6至8小时的极限冲击,为期3天。同样是观察机器在最恶劣的情况下是否能继续工作。
第三关是“极限过山车”。“其实就是运输测试,模拟产品在道路运输时会遭遇的颠簸、震动,以保证其对产品不造成影响。这种颠簸与震动都是我们所能考虑到最极端的。这个周期是7天。”徐华锋说。
坐过“过山车”后,微波炉就可以进入第四关“踩踏测试”。徐华锋说,一般都是将包装好的微波炉叠成阶梯状,然后由一名130斤左右的工程师抱着一台微波炉模拟有人对其进行暴力踩踏。来回2次后,他们会拆箱进行测试,只有能够正常运行,这款微波炉才算达标。
事实上,这并不是对于微波炉的终极测试。黄醒民说,他们还会模拟暴力摔打。他解释说,就是拿起包装好的微波炉随便摔,他们叫“仇恨式摔法”。测试后,拆开包装,他们的要求是,可以允许轻微变形,但不允许运行时出现微波泄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