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在做智能家居呀?”“是啊!”“还不错吧?”“…”
从2014年开始,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个人开始涉足这个行业。从最开始的零敲碎打到现在的成军团式作战,整个市场涌现出数以万种的智能产品。看起来一片红红火火,然并卵,走过了两年多的智能家居产业,竟然还没有一件销量非常火爆的产品,过十万级的智能产品都寥寥可数。
众多权威机构预测,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规模未来五年(2016-2020)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8.26%,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65亿元。前景虽然光明,但道路曲折却是众多智能厂商不得不面临的实际难题。从全网搜索量中就可以发现,智能家居在百度指数当中仅仅只有2800多点,相比美食、旅游等行业上万点的搜索指数,只是其中的一个零头。用户关注度不高,自然买单的客户不多,那么究竟原因何在?
一方面,是资本市场持续热捧智能家居行业。据家核优居平台统计,在2016年资本市场遇冷的情况下,智能家居企业获得上千万投资的都有九家,获得上百万的天使级有近百家。仅阿里巴巴一家企业,在过去一年投资智能领域就有55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340多亿人民币)。
另一方面,消费者并不为智能家居产品买单。据权威统计,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的家居市场消费额是926.3亿,而智能家居产品销售不足二成。智能家居在消费领域尴尬遇冷的原因何在?根据家核优居平台的调研分析,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功能操作不方便 “伪智能”“伪需求”的现象大量存在
几乎所有的智能家居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:需要通过APP进行控制或者在APP上玩法才能更多。暂且不说APP的功能是否完备,仅凭下载APP这一项,就有很多人厌恶下载过多的APP,更何况还有不少的人群还不熟悉使用APP。根据笔者的调研,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,几乎很少或不会使用APP。
许多厂家宣称自己的产品是简约化设计、傻瓜化操作,但实际操作很繁琐,特别是记忆不好的老人,时常忘记了智能家居遥控器上各个按钮的功能,很难进行有效操作,达不到智能家居预期的效果。在家庭的消费决策中,还是有大部分家庭的消费决策掌握在中老年人手上。这也是为什么智能家居好奇者众多,真正购买者少之又少的原因之一。
另外,“伪智能”“伪需求”的现象普遍存在。例如在智能厨房领域,手机仅仅是一个遥控功能,很多器具手动操作还比手机控制更简单。这样的开发成果,又何以吸引消费者真正去买单。不接地气,找不到消费者真正的需求,往往还是很多智能产品的诟病。
定价过高 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不愿意买单
一个电饭煲,本来199元可以搞定。加了一个APP控制的功能,摇身一变成为了智能电饭煲,价格立马翻番。虽然某些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方面的确没话说,而且所使用的科技都是世界一流的,但是其售价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受得起的。当然,这里成本指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所具备的价格成本,还有用户使用后产生的成本。许多从业人士表示,智能家居销售后期需要长期维护,而这部分费用很高,很多厂家不能担负。
笔者在市场调研时发现,一整套的智能家居系统,安装下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,这样的价位也让普通消费者不能接受。还有的智能家居在施工过程中,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布线,复杂的系统设置与安装调试,也会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,着实也“吓跑”了一大批普通消费者。
厂商竞争白热化 业内缺乏统一的智能家居系统标准
我们在家居卖场中很难见到智能家居的专业场地,更多仅仅只是厂商临时推出的一个个“爆款”。单个智能产品并不能形成一个体系,一个厂商也不能做到把智能家庭当中所有产品全覆盖,哪怕消费者有强烈的购买意愿,但是如果一个家庭中同时存在若干个控制家居的APP,若干个智能家居服务系统,再好的产品也会迫使消费者不得不放弃。
在智能家居操作系统上,美的推出了“美居”,海尔推出了“U+”平台,阿里巴巴推出了“阿里小智”,小米推出了“小米家庭”等等,各家标准不统一,更不能互相衔接,这样造成智能家居使用成本过高,消费者更加难以买单。这个也是需要各大厂商需要通过智慧去统一考量的。
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,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。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,今天的智能家居行业如此,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也是如此。从家核优居平台推出的第一天开始,我们就致力于帮助智能家居企业更快走向成功,让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同并接受我们的智能家居产品服务。不管未来发展如何,我们深信:前途是光明的,我们大家一起努力,让智能家居走进千家万户!